寵物疾病
前十字韌帶對於維持寵物貓狗膝關節穩定至關重要,當膝關節前十字韌帶部分或完全撕裂時,會導致跛行情況。
而前十字韌帶撕裂是導致犬隻後腿跛行的最常見原因。前十字韌帶撕裂一般由韌帶受不正常壓力而導致。韌帶的退化及弱化程度因過重及狗狗後肢的走動方式而加劇。一般情況下,韌帶初時因持續拉傷而部分撕裂,後來逐漸加劇,最終完全撕裂。患病初期,犬隻不會出現明顯跛行,但隨病情惡化,狗狗步姿將變得僵硬,並顯現不同程度的跛行。當韌帶完全撕裂後,犬隻將會嚴重跛行。膝部表面可能沒有任何明顯外傷,但關節不穩定、半月板損傷和早期骨關節炎會引致前十字韌帶完全撕裂。
診斷狗狗韌帶撕裂並非難事。進行身體檢查時,醫生會在X光片中尋找前抽跡象、內側關節腫脹、關節摩擦聲音及後肢消瘦的症狀。側位X光片中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變化,而慢性病例中更有脂肪墊的跡象。醫生亦會檢查其他併發症狀,從而安排或排除其他鑒別診斷。
狗狗前十字韌帶撕裂通常需要進行相關的十字韌帶手術治療,尤其是大型狗狗。外科專科獸醫會根據經驗和擅長方式,採取合適的手術方案。脛骨平台水平矯形術(TPLO)是最常用的狗十字韌帶手術之一,用於治療前十字韌帶撕裂,由經驗豐富的外科專科獸醫進行。手術中會進行截骨手術平整脛骨平台,處理半月板的問題,並切除撕裂韌帶的殘餘部分。
膝關節異位是香港的迷你犬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也見於中型或大型犬。小型犬的關節異位通常發生在膝蓋內側,大型犬則是外側。髕骨(俗稱膝蓋骨)會自行脫位,並在滑車溝中滑動。當髕骨在發育成長過程中不斷在髕骨脊上滑動,髕骨脊可能會因而磨平。膝關節異位是先天的遺傳性問題,年幼犬隻或仍未出現跛行的症狀。然而在若干嚴重病例中,犬隻的病徵在其數個月大時已被察覺。關節異位可能會隨著犬隻成長而惡化,直到9個月大方能確定關節異位嚴重性及解剖等級。
我們一般會根據膝蓋骨異位的嚴重性分級:一級是輕度,通常沒有任何臨床症狀;四級最嚴重,犬隻通常在4至5個月大時已出現跛行、肢體殘缺和姿勢異常的情況。膝關節異位通常同時影響兩邊的膝關節。一般人認為前十字韌帶撕裂和內側髕骨異位有直接關係。
有關為患有輕度異位而並無任何臨床徵狀的年幼犬隻進行手術,醫學界對此有不同觀點。每個病例都應由富經驗的骨科專科獸醫進行單獨評估。
治療方面,會建議手術介入治療。 膝關節異位的手術包括滑車溝加深、筋膜收緊,以及脛骨粗隆移位術。若出現肢體畸形等較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進行肢體矯正手術。如果髕骨軟骨已有嚴重磨蝕和不可逆轉的關節炎,可以考慮置換人工滑車溝。
這個疾病在犬隻並不常見。發病原因很多,包括遺傳、營養和外傷。患病犬隻通常會有一個軟骨瓣在股骨髁位置脫位,12個月以下的犬隻更容易患上此病。經手術治療切除軟骨碎片後,均良好的治療效果。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醫學術語,指髖臼未能完全覆蓋股骨上方球狀部分,會引致髖關節部分或完全脫位。有此問題的犬隻大多數是遺傳而致,並隨其成長惡化。這是成長期的犬隻最常患上的骨骼疾病,尤其常見於中大型犬種。生長速度過急、日常運動類型、體重管理失當、營養失衡等因素會增加其遺傳預先傾向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會使犬隻虛弱,損害身體能力及生活質素。
若病情嚴重,犬隻在幾個月大時就會顯露病徵。例如跑姿搖晃或像兔子跳、後軀無力、跗關節過直及身體重心前移。輕微症狀患者的臨床症狀則更細微,成長後隨著退化加劇而漸趨嚴重。患者經常會不太活躍、運動時耐力下降、步態僵硬或起身困難。
遺傳因素:
犬髖關節發育不良 (CHD )是犬隻最常見的多基因遺傳性骨科疾病。多基因指遺傳方式由多個基因決定。父母可能沒有關節發育不全症,但疾病基因仍可傳給後代,則父母是該疾病基因的健康携帶者。環境因素亦會對疾病有影響。
環境及營養因素: 
生長速度過急、日常運動類型、體重管理失當、營養失衡等因素會增加其遺傳預先傾向性。這些環境因素會影響發育不良的程度,繼而影響疾病的嚴重性。
髖關節疾病的症狀
- 運動時容易累
 - 肌肉萎縮
 - 腳抬不起來
 - 後軀左右搖擺
 - 髖部疼痛
 - 後腳無力
 - 跛腳
 
及早診斷
早期診斷可以及早開始治療。犬隻成長期間的輕微病情可以靠飲食控制及適當運動舒緩。而嚴重症狀患者可能需要施行手術。發育不良的初期迹象在犬隻四個月大時已出現,可通過放射掃描檢查作出明確診斷。
發育不良的初期迹象在犬隻四個月大時已出現,可通過放射掃描檢查作出明確診斷。
手術治療
恥骨聯合燒灼術 (JPS)
對於較早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幼犬而言,建議在4-5個月大時施行此手術。這項預防性手術適用於預計日後會逐漸形成發育不良的中度患者。這個微創手術對比起其他手術如二刀或三刀骨盆切開手術(DPO/TPO)對犬隻的傷害更少。有證據顯示,術後會改善髖臼外旋、增加髖關節覆蓋率、減少髖關節鬆弛及有助步姿回復正常。
在術後一個月的療養期間,應限制犬隻活動、進行動作控制訓練、並適度地牽繩遛狗。然而在行走或活動時仍可能有輕微的疼痛或困難。術後的活動將回復正常。
結論:幼犬髖關節發育不良問題可通過恥骨聯合燒灼術 (JPS)明顯改善。
二刀或三刀骨盆切開手術(DPO/TPO)
二刀或三刀骨盆切開手術的對象通常是5至8個月大並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幼犬,此時只有很輕微或甚至沒有炎症。手術將改善髖關節的鬆弛問題,使關節結構回復正常。
在二刀骨盆切開手術中,髖骨將會在兩個點切開,藉由旋轉骨盆角度以重新覆蓋脫位的股骨頭,然後用特殊的鋼板固定。這手術的目的是恢復關節正常運作並防止關節退化。在2006年之前,獸醫只會施行三刀骨盆切開手術。這個程序牽涉切開骨盆的三個部分,而且術後的發病率和恢復期較長。然而,年齡8個月以上的犬隻的骨頭柔軟度和可塑性較低,因此可能需要進行第三次切割,才能旋轉骨盆的髖臼部分。
二刀或三刀骨盆切開是入侵性手術。為患者選擇手術類別至關重要,能以合適手術達致最佳效果。術後一個月犬隻需留在小型圍欄內限制行動,並進行疼痛管理,亦需要牽繩上廁所。建議次月再進行受控制的物理復康治療。
由於手術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建議在術後一個月和兩個月進行X光造影檢查。
人工髖關節置換(THR)
人工髖關節置換適合感受到疼痛、同時保守治療如止痛及復康治療對其無效的發育不良犬隻。人工髖關節置換是一種救援性治療,即在其他治療方法無效的情況下作為最後手段。
此手術在某程度上能幫助患有晚期骨關節炎或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犬隻。人工髖關節置換是一種高級的外科手術,只應由經驗豐富的骨科醫生進行。
然而,人工髖關節置換仍然是治療犬隻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最佳手法。獸醫將用合金(鈦/鈮)、陶瓷和一種被稱為聚醚醚酮的熱塑性塑料所制成的植入物替換整個關節。這個手術比三刀骨盆切開手術更為精確,妥善施行後可使髖關節功能完全恢復,消除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痛楚。人工髖關節可維持犬隻整個生命周期。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仔細復康治療相當關鍵,術後14天應勤加管理狀況。物理治療可在術後10天便開始。在大多數情況下,在術後12周均建議牽繩遛狗。
目前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工髖關節置換系統,包括:Biomedtrix、 Kyon、Vetmaster、Bluesao、Innovet、Helica和Dingo,另外還有一些獸醫專科診所,會為每一個病例定製組件。
我們的診所選用了Kyon系統,該系統已經發展到第六代,被視為技術革新的代表。它包括一個陶瓷頭、含有熱塑性塑料聚醚醚酮的髖臼杯以及一個鈦鈮合金柄,再以新設計的PC-fix螺釘固定股骨幹。犬隻在術後第二天已可活動手術治療後的腿。
這個病是指髖關節的股骨頭出現缺血性壞死,多見於4-12月大的小型或迷你幼犬。受影響的股骨頭會失去血液供應並壞死。
病因:
受影響的後腿會導致犬隻嚴重跛行。其病因仍然不明,可能包括遺傳因素、嚴重外傷、新陳代謝及引致的缺血性壞死。
股骨頭切除是常見的治療方法,雖然現時更趨向施行人工髖關節置換,但這個手術不被大多數外科專科獸醫推薦,因為人工關節雖然會顯著改善步姿,但腿部功能並不能完全回復。
感染狗瘟的犬隻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症狀。
病毒起先會入侵鼻、喉嚨和肺部,再蔓延至腸胃,最後到達神經和腦部。一段而言,感染狗瘟的犬隻症狀如下:
- 體溫偏高
 - 腹瀉和消化問題
 - 突然嘔吐
 - 嗜睡
 - 精神抑鬱
 - 食慾不振
 - 打噴嚏、咳嗽和呼吸道問題
 - 眼部、皮膚或神經問題
 
預防狗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接種疫苗。讓狗狗盡早接受疫苗接種,並確保狗隻完成3劑疫苗注射,是最有效的預防受感染方法。
在完成3劑接種前,應避免狗狗與其他犬隻近距離接觸。幼犬很容易受感染,即使已注射疫苗亦不能百分百保證免受感染。如您的幼犬感染狗瘟,應立即接受隔離,以免傳染給其他狗隻。
另外,可幫犬隻增強免疫力。食物應餵飼適當的種類及份量、提供乾淨的清水。
如懷疑狗隻染上狗瘟,應盡快向獸醫求診。及早治療,可提高治療率,並避免出現早期肺炎或脫水等嚴重問題。
犬腸炎疾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其中以幼犬容易受感染。
此病由病毒所引起,主要經由已受感染狗隻的糞便作為傳播媒介,而受感染狗隻的糞便內有極高份量的病毒微粒。病毒性腸炎其他狗隻直接或間接接觸後就會造成感染。 其後病毒被帶到腸道, 入侵腸壁並引發炎症。
與其它病毒不同,犬腸炎疾病在環境內是很穩定的。它對熱力、清潔劑及酒精都很有抵抗力。即使在三個月後的室溫環境下,狗腸炎也曾被發現活躍在狗糞便內。 即使過了三個月後,仍有機會從狗隻糞便中檢出病毒。 如果狗狗的毛髮或腳接觸到帶病毒的糞便,便可能已經將病毒附於身上。或由人類外出過的鞋子、衣服和隨身物品再傳播到狗狗身上。受感染的狗隻如出現有關病徵,就通常會在7-10日內(由感染病毒的第一日計起)惡化。
不足六個月且在多狗環境下生活的幼犬的感染風險最高,所以未接種相應疫苗前,應避免將幼犬帶到公共場所,例如寵物店、犬舍及繁殖場等。
患有犬腸炎疾病的狗隻所顯現的病徵是各有差異的,通常包括:
- 嚴重嘔吐及腹瀉
 - 糞便有時會帶血
 - 出現胃口下降
 - 情緒低落
 - 發熱
 
受感染狗隻未必會出現所有的病徵,但是嘔吐及腹瀉是很常見的,而嘔吐通常是最早出現的病徵。
犬腸炎可以影響所有年齡的狗隻,但少過五個月大的小狗通常是最受病毒影響及是最難醫治的。由於其他疾病亦能引起嘔吐和腹瀉,所以,如要確實狗隻是受到感染,必需要檢驗糞便內有病毒,或發現血清內全有對抗腸炎的抗體。初步可以透過測量狗狗血液裏白血球數目而診斷出來。
預防犬腸炎感染的最好方法是正確地接受疫苗接種。
小狗在6~10星期大時會接受疫苗接種。然後在12至14星期大時作第二次注射,再在16至18星期大時接種輔助疫苗。
在有些情況下,獸醫會每兩星期為狗隻接種疫苗及在狗隻18至20星期大時增加接種。當小狗的最初疫苗接種完成後,所有狗隻都必需要每年一次疫苗接種。
對於一些常在公眾場所出現的狗隻,如在狗展及在養狗場等地方,每6個月注射疫苗一次會更有保護性。母狗更需要在交配前及生育前接種疫苗以確保抗体能轉移到小狗身體內。疫苗接種時間表可向你的獸醫查詢。
腫瘤是一種由體內異常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所引起的疾病。
- 一般來說,健康細胞會以受控方式生長、分裂並在適當時機凋亡。但在癌症中,這個機制被破壞,癌細胞持續無限制分裂,形成腫塊(腫瘤)。
 - 這些腫瘤可侵入周圍組織,部分情況會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稱為轉移。
 
腫瘤可依侵襲性分為:
- 良性:非癌性、增長緩慢,通常不致命,且不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 惡性:癌性、具侵襲性,能侵犯周邊組織或轉移到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常再細分為低度或高度惡性。
 
在寵物身上,癌症可影響任何器官或組織,包括皮膚、骨骼、血液與內臟等。
- 有些癌症生長較慢且可治療;另一些則較具侵略性、較難控制。
 - 及早發現與就醫是提升治療結果並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
 
是的。寵物的罹癌率其實不低,尤其是狗。
研究顯示:
- 約有近一半的狗在10歲之後會發展成癌症。
 - 約有三分之一的貓會被診斷為癌症,且貓的癌症往往較具侵略性。
 - 在某些品種(如黃金獵犬、羅威那、伯恩山犬)中,狗的癌症發生率甚至可能高於人類。
 
造成寵物高罹癌率的可能因素:
- 由於獸醫照護進步,壽命延長
 - 環境暴露(如二手菸、家用化學品、工業區)
 - 遺傳素質(黃金獵犬、羅威那、伯恩山犬等風險較高)
 - 飲食與生活型態因素
 
犬常見腫瘤:
- 淋巴瘤:淋巴系統的癌症,常表現為淋巴結腫大,約占犬類癌症的20%。
 - 肥大細胞腫瘤:犬最常見的皮膚腫瘤,表現從良性結節到具侵略性的癌症不等。
 - 骨肉瘤:高度侵略性的骨癌,尤其見於大型犬(如大丹犬、羅威那)。
 - 血管肉瘤:源自血管的惡性腫瘤,常見於脾臟、心臟或皮膚,生長快速且早期不易察覺。
 - 黑色素瘤:多見於口腔或皮膚,通常為惡性。
 - 乳腺腫瘤:常見於未結紮雌犬,約50%為良性、50%為惡性。
 
貓最常見的腫瘤:
- 淋巴瘤:貓最常見的癌症,約占所有腫瘤的30%,常與貓白血病病毒(FeLV)相關。
 - 鱗狀細胞癌:常見於鼻子、耳朵或口腔的皮膚癌,淺色毛或皮膚的貓較常見,可能與紫外線曝曬有關。
 - 乳腺腫瘤:未結紮的雌貓非常常見,且多為惡性。
 - 纖維肉瘤:屬於軟組織肉瘤,可能發生在注射部位。
 - 口腔腫瘤:包括黑色素瘤、鱗狀細胞癌與纖維肉瘤。
 
寵物的癌症與人類相似,受多重因素影響。雖然多數癌症仍無明確單一成因,主要可疑因素包括:
遺傳因素
- 某些品種具有較高的遺傳傾向,如黃金獵犬、拳師犬、伯恩山犬、羅威那等。
 - 部分癌症可能具遺傳性,但在寵物中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瞭。
 
病毒感染
- 某些病毒已知會導致犬貓癌症。
- 貓白血病病毒(FeLV)可引發淋巴瘤。
 - 乳突病毒可引起皮膚鱗狀細胞癌。
 
 
環境暴露
- 可能的致癌暴露包括:
- 陽光與紫外線
 - 二手菸
 - 殺蟲劑與庭園藥劑
 - 空氣汙染
 - 石棉
 
 - 這些暴露會逐步損傷細胞,長期累積而致癌。
 
荷爾蒙
- 早期絕育可大幅降低犬貓乳腺癌風險。
 - 大型犬過早結紮可能增加骨肉瘤風險。
 
飲食與營養
- 低品質飼料若含人工防腐劑、氧化脂肪、霉變穀物的黴菌毒素,可能提高風險。
 - 過量的ω-6 脂肪酸可能促進慢性發炎,與致癌相關。
 
老化
- 高齡寵物因免疫功能下降、環境暴露時間較長,罹癌機率上升。
 
疫苗接種部位
- 罕見情況下,注射部位可發生腫瘤,特別在貓。因此現行多選擇較易監測與處理的位置施打。
 
- 身體變化
 
- 皮下腫塊或結節:新出現或快速變大的腫塊需就醫檢查。
 - 淋巴結腫大:常在下顎或膝後可觸及,可能提示惡性過程。
 - 腹部膨大:可能代表內臟腫瘤。
 - 難癒合的傷口或潰瘍:尤其是治療後仍不癒者。
 -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在未改變飲食下的掉重是重要警訊。
 
- 消化道問題
 
- 食慾下降:可能因疼痛、噁心或口腔腫瘤所致。
 - 吞嚥或咀嚼困難:可能提示口腔或咽喉腫瘤。
 - 嘔吐或腹瀉:尤其是慢性或伴隨體重下降時。
 - 排便困難:可能與腸道末端病灶有關。
 
- 行為與活力變化
 
- 倦怠無力:活動力明顯下降、不願遊玩。
 - 疼痛或跛行:可能提示骨癌或軟組織腫瘤。
 
- 其他警訊
 
- 持續性咳嗽:可能與肺或心臟附近腫瘤相關。
 - 口臭或牙齦出血:可能提示頭頸部腫瘤。
 - 乳腺腫脹:未結紮雌性常見。
 - 排尿困難:可能提示膀胱腫瘤。
 
- 先別恐慌
 
- 你並不孤單,許多飼主都曾走過這段路並找到支持毛孩的方式。
 - 請求獸醫轉介至腫瘤專科醫師。
 - 專科醫師可確認診斷、判定癌症類型與分期,並討論治療選項。
 
- 了解診斷
 
- 要求清楚說明:
- 癌症類型(良性或惡性)
 - 是否局限或已轉移
 - 預後與可能的疾病進程
 
 - 勇於發問,必要時尋求第二意見。
 
- 探索治療方式
 
- 手術:若局部化,手術有機會達成治癒。
 - 化學治療:寵物通常耐受良好,副作用較人類少。
 - 放射治療:用於無法手術切除的腫瘤。
 - 緩和醫療:若無法治癒,則以舒適與生活品質為主。
 
- 監測生活品質
 
- 追蹤食慾、活力、疼痛與行為變化。
 - 可使用「生活品質量表」協助治療與臨終照護決策。
 
- 居家支持照護
 
- 提供安靜、清潔、舒適的環境。
 - 供應營養與足夠水分。
 - 規律給藥並按時回診追蹤。
 
- 飼主的情緒支持
 
- 感到悲傷、焦慮或不確定都是正常的。
 - 記得你可在任何時點調整或停止治療。
 - 與獸醫討論,或加入寵物癌症支持團體。
 
診斷通常需多步驟以確認腫瘤存在與性質。腫瘤科醫師會結合臨床檢查與多種檢測來達成診斷。
步驟式流程
- 身體檢查:評估可見或可觸及的異常腫塊、腫脹、體重變化與行為改變。
 - 影像學檢查:
 
- X 光:偵測骨與肺部腫瘤。
 - 超音波:查看肝、脾、腎等內臟。
 - 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提供更精細影像,特別是腦或脊髓腫瘤。
 
- 細針抽吸(FNA):以細針自腫塊或器官抽取細胞,顯微鏡下判讀是否有惡性變化。
 - 切片活檢:外科取得組織並由病理科分析,提供明確診斷與腫瘤型別,判定良惡性。
 
為何診斷重要?
- 確認腫瘤是否為癌性。
 - 判定癌症種類,作為治療依據。
 - 評估是否已轉移。
 - 提供預後與生活品質的較清楚評估。
 
可以。許多寵物在確診後,透過治療可延長壽命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治療選擇取決於癌症類型、位置、分期以及寵物整體健康狀況。
常見治療方式:
- 手術:移除局部腫瘤;若能完整切除,有機會治癒。
 - 化學治療:用於血液性癌症或已擴散者;寵物通常耐受度佳,副作用較少。
 - 放射治療:以高能量射線瞄準特定區域,常用於無法手術切除的腫瘤。
 -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新興治療。
 - 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特定路徑,通常更精準、副作用較低。
 - 緩和醫療:無法治癒時,以止痛、營養支持與消炎等方式維持舒適與尊嚴。
 
生活品質為核心
- 與人醫不同,獸醫腫瘤學常更注重生活品質而非一味積極治療。
 - 多數療程目標是在讓寵物保持舒適、活躍的同時延長壽命。
 
治療後監測
- 規律回診:追蹤腫瘤大小、新病灶與整體健康。
 - 影像檢查:X 光、超音波、CT 或 MRI 監測內部腫瘤或轉移。
 - 透過這些檢測判斷腫瘤穩定、縮小或進展。
 
化療藥物如何作用?
- 化療會針對快速分裂的細胞,使其無法正常分裂而死亡。
 - 藥物在細胞週期不同階段介入,透過下列機制殺死癌細胞:
- DNA 損傷:與癌細胞 DNA 結合或造成斷裂,阻止其複製。
 - 抑制細胞分裂:干擾細胞分裂所需的機制與結構。
 - 代謝干擾:影響癌細胞賴以存活的酵素或養分利用。
 - 免疫活化:部分新型藥物協助免疫系統辨識並攻擊癌細胞。
 
 
化療如何給藥?
化療涉及施用抗癌藥物:
- 靜脈注射(IV)
 - 口服(錠劑或膠囊)
 - 肌肉或皮下注射
 - 體腔內注射(如腹腔、胸腔)
 - 腫瘤內注射
 
何時使用化療?
- 一線治療:如淋巴瘤等對化療敏感的腫瘤。
 - 輔助治療:手術後處理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如骨肉瘤、血管肉瘤、乳腺癌)。
 - 術前新輔助治療:手術前縮小腫瘤(如肥大細胞腫瘤)。
 - 緩和治療:針對晚期或無法手術之腫瘤的症狀控制(如前列腺或膀胱癌)。
 
治療過程會如何?
- 時程:每週或每兩週回診,持續數週至數月。
 - 監測:抽血檢查器官功能與免疫系統(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
 - 費用:依地區與方案而異;可向腫瘤科獸醫取得詳細估算。
 
與人類不同,多數寵物普遍能良好耐受化療。
最常見的輕微副作用:
- 倦怠:治療後一至兩天可能比較疲倦。
 - 食慾下降:短暫對食物興趣降低。
 - 輕微噁心或腹瀉:通常可用藥物控制。
 
較罕見但可能的不良反應:
- 白血球下降:提高感染風險。
 - 嘔吐或較嚴重的腸胃不適:少數個案出現。
 - 掉毛:多數品種少見,但毛髮持續生長的犬種(如貴賓犬、英國古代牧羊犬)較可能發生;貓幾乎不會掉毛。
 
情緒與行為變化:
- 多數寵物在治療期間仍維持開朗、愛玩且親人。
 - 通常每次療程後能很快恢復。
 - 腫瘤科醫生會謹慎調整劑量,以減少不適並優先維護生活品質。
 
				
            3899 8999